刘祥:在文言时空中获得教养

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鸿门宴 课堂实录 刘祥:在文言时空中获得教养

刘祥:在文言时空中获得教养

2024-07-12 11:56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师:最直接的原因,最根本的原因,大家注意啊,这是两个不一样的问题。一个浅,一个深。

生4:这篇文章,是韩愈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。这就是直接原因。

师:用课文中的话,如何说?

生4:李氏子蟠,年十七,好古文,六艺经传皆通习之,不拘于时,学于余。余嘉其能行古道,作《师说》以贻之。

师:刚才,你是用朗诵的语调给大家读了这段话。我们换一种角度,现在,你就是唐朝的韩愈老先生了,我是某电视台的记者,我来采访你,你看看,还是这段话,你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表达?

师扮电视台记者,手持话筒采访生4:请问韩老先生,您为什么要写这篇《师说》送给李蟠啊?

生4仍用朗诵的语调回答:余嘉其能行古道,作《师说》以贻之。

师:韩愈会这用这样的语气语调说吗?你是韩愈老先生啊,不是中学生呢。想想,韩愈的身份、年龄、语气、语调……,琢磨琢磨。

生4模拟老人的语气语调,用口语叙述的方式陈述该段落。

师:这就对了,这是生活语言。我们表达意义时,要注意依照不同的用途来处理语气语调。

师:还是这段话,如果用现代汉语来说,又该怎么表述?请依旧注意语气语调。换个同学来表述。

生5:(模拟老人的语气语调)老李家的那个小子啊,可是个好小伙子呢!年纪轻轻的,十七岁,很喜欢文言文啊。四书五经啥的,都学了个遍。更难得的是啊,不赶时髦,拜我做老师,跟我后面踏踏实实地读书学习。我喜欢这孩子能按古人的规矩办事,就写了这篇文章送给他……

生5的模仿赢得了热烈的掌声。

师:回到课文的最后一段,现在,如果我们把韩愈写作《师说》的直接原因分解成两个点,那么,这两个点分别是什么?请用课文原话回答。

生6:不拘于时,行古道。

师:这里的“古道”是什么?在文章中具体指哪些内容?

生6:我觉得这里的古道,应该是指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。

师:你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到对应的句子?

生6:古之圣人,其出人也远矣,犹且从师而问焉。

师:这是一处,说的是古人善于从师而问。还有吗?

生6:圣人无常师,也是说的古道。

师:圣人无常师,把这个意思往下进一步拓展,还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?无常师,那就有什么?

生6:有很多的老师。

师:其他同学有没有可以补充的?

生7:我认为还有课文第一句的“古之学者必有师”。另外,刚才这位同学说的“圣人无常师”后面的几个句子,也可以归纳进来。“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。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。”

师:是的,“古道”在课文中的内核还是很丰富的。只是,从师而学,从师而问,以能者为师等等,都不过是常识。韩愈为什么会对能够“行古道”的李蟠格外赏识?

生8:在韩愈生活的时代,这样的常识已经被世人丢弃了。能够“行古道”的人,已经极其稀少,是时代的另类了。所以韩愈才说李蟠“不拘于时”。

师:说得真好!李蟠不拘于时,所以得到了韩愈的赏识;世人“拘于时”,韩愈自然就要对其进行批判。这样的批判,才是他写作本文的根本原因。下面,我们研究一下韩愈是如何批判时俗的。哪位同学能概况一下,课文中的“时俗”具体指什么?都有哪些表现形式?

三、细节研读,从字句中发现意义

生9:“时俗”最典型的病症就是“耻学于师”。具体来说,一是“爱其子,择师而教之;于其身也,则耻师焉”;二是“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师焉,或不焉,小学而大遗”;三是“曰师曰弟子云者,则群聚而笑之”。

师:你将课文中“时俗”的三种表现形式都筛选出来了。请你把“句读之不知”这个句子翻译一下,好吗?

生9:不了解句读,不能解决心中的困惑,有的人跟随老师学习,有的人不跟随老师学习,小的东西学习了,大的东西遗失了。

师:这个句子的翻译,是否准确体现出了“时俗”的病症?请你点评一下。

生10:我觉得他把前面两个宾语前置句很好地翻译出来了。后面的两个“或”应该不正确。一般情况下,两个“或”字连用,应翻译成“有时……有时……”。

生11:这个句子翻译时应该调整一下语序。课下注释已经有提示了,应该是不了解句读,便跟随老师学习;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,小的知识学习了,大的道理却丢失了。

师:两个“或”字,你觉得应该如何翻译?

生11:从注释看,两个“或”应该翻译成“有的……有的……”。

师:正确。古代汉语中,“或”虽然很多时候可以翻译成“有的人”,但在这个句子中,翻译成“有的人”,意义便偏离了文本内容了。这句话说的是同一个人对待不同知识时是否从师学习的态度,不是不同的人。文言翻译一定要注意语境意义。

师:除了这三个具体的句子之外,课文第二段的其他语句,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内容?比如“是故圣益圣,愚益愚。圣人之所以为圣,愚人之所以为愚,其皆出于此乎”这样的句子,在文段中有何作用?先请一位同学把这句话翻译一下。

生12:因此圣人更加圣明,愚人更加愚昧。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,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,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?

师:这个句子中,有哪几个重点词汇需要关注?

生12:前一句话中的前一个“圣”和“愚”是名词,后一个“圣”和“愚”是形容词。后一句话中的“圣”和“愚”都是名词。另外,两个“之所以”也应该重视,可以翻译成“……的原因”。“出于此”是状语后置,应该翻译成“于此出”,意思是“因为这个原因而形成”。

师:很好,这个句子中的几个信息点都准确把握住了。你再说说,这个句子在文段中有何作用呢?

生12:我认为韩愈是用这个句子揭示“耻学于师”的后果。

生13:我觉得这个句子是对前面的“古之圣人”和“今之众人”两种行为的归纳。古代的圣人已经远远高于普通人了,还从师而问,所以他就更加圣贤。现代的普通人已经很笨,还不从师学习,所以就更加愚笨。这个句子,还是在谈从师学习的重要性。

师:是啊,整个这篇文章都是在谈从师学习的重要性,第二段当然不能跑出这个主题的。区别只在于,有些句子是通过概述列举现象,有的句子是通过议论直接剖析。不管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,最终目的都是相同的。

四、感悟情怀,走进作者的灵魂深处

师:通过对第二段内容的梳理,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韩愈对待“耻学于师”行为的态度。只是,你觉得韩愈是对用嘲讽的态度对待此种行为,还是用痛心的态度对待此种行为?下面,请你分别用嘲讽的语调和痛心的语调诵读这段文字。品一品,韩愈会是哪一种情感?

生自由诵读后合作探究。

生14:我觉得韩愈应该是以痛心的态度看待耻学于师的行为。因为,只有感动痛心,才会想着改变,才会写这篇文章,用来唤醒麻木的众人。

生15:我也觉得是痛心。韩愈希望有很多个李蟠那样的杰出青年出现,只有这样的人,才能摆脱愚笨,成为圣贤。但现实中这样的人太少,所以他很痛心。

师:有没有人觉得是嘲讽?

生16:“群聚而笑之”这个细节中应该有嘲讽。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,将持有荒唐观点的人的可悲又可耻的形象刻画出来了。对这类人,作者是冷嘲热讽的。当然,对于整个社会风气,更多可能还是痛心。

师:看来同学们对韩愈的痛心的态度基本认同。痛心,是因为想要疗救,想要改变。不过,问题来了。韩愈生活的时代,了不起的文人很多啊,比如柳宗元、白居易、刘禹锡、元稹等等,为什么只有韩愈看到了“耻学于师”的社会病,并站出来大声呼吁?其他人是否也挺身而出与他一起携手呐喊?请大家先阅读一则材料。

投影展示:

当今之世,便不曾听说有谁要作别人的老师,有这种想法,人们便总是七嘴八舌地嘲笑他,认为他是个狂人。只有韩愈不顾流俗,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,收召后辈学生,还写了《师说》这篇文章,并态度端正地做别人的老师。世俗之人果然群聚而以为怪事,纷纷咒骂,添油加醋地污蔑诽谤。韩愈因此而得到了“狂”的名声。

——柳宗元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译文

师:这段文字中包含了哪些信息?请归纳提炼。

生17:这段文字首先也是写的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现实,接着写了韩愈不顾流俗而招收学生,以及他倡导从师学习的态度与行为,然后写时俗对韩愈的攻击,最后写韩愈得到狂的名声。

师:通过这些信息,能发现什么样的隐藏意义?比如,韩愈的行为,支持者多不多?

生17:韩愈是孤军奋战,因为文章中说“只有韩愈不顾流俗”。

师:你觉得柳宗元是否认同韩愈的观点和行为,从这段文字看。

生17:柳宗元应该是认同韩愈主张的,他写这段文字,其实就是在声援韩愈。

师:是的,柳宗元和韩愈是中唐时期古文运动的两面旗帜,两个人在反对时弊、倡导恢复秦汉文风方面持有大体相同的主张。这样的主张作用到《师说》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中,就是柳宗元也同样赞赏“好古文”,也赞赏古人从师学习的好风尚。因为,只有陷于时弊泥潭中的众人都能够像韩愈柳宗元学习,古文运动才能真正形成气候。否则,他俩便是光杆司令了。

五、变式训练,强化文言知识的积累

师:柳宗元用文字声援韩愈,柳宗元当然不会写白话文,甚至不会采用中唐时期的常用表达形式来写这段文字。下面考考大家的文言功底,请各学习小组通力合作,将该段文字翻译成文言文。

学生哗然,既而以四人为一学习小组,开始合作翻译文句。5分钟后,教师抽检两个小组的研究成果。

生18:方今之世,不闻有欲为师者,有此念者,人皆笑之,认为狂人。唯愈不顾流俗,冒俗之嘲侮,收后学,作《师说》,且正颜为师。俗之人果群聚而怪之,皆咒骂,肆意诽之。愈因之而得“狂”名。

生19:今之世,不曾闻有欲为他人师者,有此念,众则杂言笑之,认为狂人。只愈不避俗,冒俗之笑辱,收门徒,著《师说》,且端正为师。时人果聚而以为怪,皆骂之,尽辱诽。愈由之而得“狂”之名。

师:两个学习小组的翻译都很精彩,基本做到了字字落实,文从字顺。柳宗元是如何写的呢?请看大屏幕:

今之世不闻有师,有辄哗笑之,以为狂人。独韩愈奋不顾流俗,犯笑侮,收召后学,作《师说》,因抗颜而为师。世果群怪聚骂,指目牵引,而增与为言辞。愈以是得狂名。

——柳宗元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

师:柳宗元的文章,是不是还没有同学们帮他写的文言文更好懂?道理很简单,同学们的文言文,是建立在现代白话文的基础上的,更类似于古白话。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,注重文句的典雅。他的语言,是书面语言,甚至可能是师从先秦两汉的语言。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,只要求大家能大体上读懂一篇文言课文。刚才两个小组展示的文言文,已经符合这样的学习要求了。

六、走进文化,探寻获得教养的途径

师:由《师说》和柳宗元对韩愈的评价,我们已经对韩愈这个人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。下面,请同学们思考一个相对抽象的问题:韩愈为什么要“不顾流俗,犯笑侮,收召后学,作《师说》,因抗颜而为师”?他的精神支柱会是什么?

生20:这个单元的主题是“获得教养的途径”,谈的是教养问题。从这点出发,韩愈的精神支柱应该是他的教养。

师:教养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,如果将它具体化,会包含哪些内容?

生20:应该包含学问、理想、人生观。

师:韩愈的学问,我们不必质疑,也无需考证。他的理想与人生观会是什么?从《师说》和韩愈的其他作品中,能归纳出来一些吗?

生20:从《师说》看,韩愈的理想应该是纠正社会上的不良风气,让大家都回到从师学习的正确道路上。其他的作品好像没学过。

师:韩愈有一首诗歌,我们后面会学习到,题目是《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》。

投影展示:

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

韩愈

一封朝奏九重天,夕贬潮州路八千。

欲为圣明除弊事,肯将衰朽惜残年。

云横秦岭家何在?雪拥蓝关马不前。

知汝远来应有意,好收吾骨瘴江边。

师:诗歌中的哪一句话,可以回答我们刚才的问题?

生齐答:欲为圣明除弊事,肯将衰朽惜残年。

师:这句话是什么意思?你给大家说一说。

生21:应该是说他想要帮助皇帝做一些事,纠正社会上的各种弊事,所以不会顾惜自己的年老体衰。

师:是啊,人活着总是要有所追求的。韩愈心中想着的,就是要为皇帝、为朝廷、为社会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。这有价值的事情,就是要尽己之力,革除弊事。这样的精神,在稍早一些的杜甫身上,也同样存在。杜甫也曾在诗歌中表达过这样的志向: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。”杜甫想着的也是帮助朝廷革除弊事,整顿世风民俗。从杜甫和韩愈的身上,我们读出了古代文人的一种担当精神,一种社会责任意识。这样的精神与意识,正是从春秋战国时代延续下来的儒家思想的体现。知不可为而为之。道之所在,千万人吾往矣。拥有了这样的精神,杜甫和韩愈们便走出了个体利益得失的小圈子,走进了“舍身取义”的崇高道德境界之中。这些古代文人,这些古代的知识分子,知道健康的社会需要什么,知道自己应该为社会的健康做些什么,有了这样的人,社会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。就为了这,我们就应当对他们保持足够的尊敬。

师:千年弹指一挥间,今天,韩愈老夫子批评的现象消失了吗?

生22:没有。老师说过的,现在社会的中国人,每年的人均读书量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是最低的。

生23:成年人中的大多数现在都没有“从师学习”的习惯。现实生活中的成年人,包括一些未成年人,多数人不愿意读书学习。就像我们的大多数家长,终日里逼着我们读书,自己却不去读书。这种现象,和韩愈说的还真差不多。

师:两位说的都是实情。有人将当下社会概括为“娱乐至死”的时代,这话虽然有点夸张,但也反映出了一种普遍现象。幸运的是,现在不只是一个人在呐喊,从最高层到民间,很多有识之士都开始倡导全民阅读,倡导建立学习型社会。有了这样的呐喊,辅之以越来越多人的积极参与,或许不久的将来,“娱乐至死”就转换为“终身学习”了。

七、走进心灵,用文本滋润灵魂

师:快要下课了,哪位同学为大家总结一下,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?

生24:这节课老师带领我们理解了文章的题目,抓住“古道”“不拘于时”两条线索,学习了课文内容,翻译了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句子。然后还根据这个单元的主题,告诉我们如何获得教养。

师:你的归纳能力挺强,三言两语便把我们这节课的要点拎出来了。今天这节课,我们伴随着韩愈老先生,一同走进了中唐的社会,了解了病态社会中的病态化学习心理,也感受到了韩愈为代表的古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意识。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,同学们除了要能够要结合课文注释读懂这篇课文,翻译并背诵这篇经典,掌握重点实词和重点语句,还应该由《师说》以及韩愈本身发现“获得教养的途径”。这途径是什么呢?概况而言,就是一个读书人、一名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意识。同学们要知道,并不是读书很多的人就能够被称之为知识分子的。要做一名知识分子,在知识积淀之外,更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。这一点,以色列人康菲诺就有很好地阐释。请齐读这段文字:

投影展示:

知识分子的五个特征

1.对于公共利益的一切问题——包括社会、经济、文化、政治各方面的问题——都抱有深切的关怀;

2.这个阶层常自觉有一种罪恶感,因此认为国家之事以及上述各种问题的解决,都是他们的个人责任;

3.倾向于把一切政治、社会问题看作道德问题;

4.无论在思想上或生活上,这个阶层的人都觉得他们有义务对一切问题找出最后的逻辑的解答;

5.他们深信社会现状不合理,应当加以改变。

学生齐读。

师:这段文字,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触动?

生25:我觉得,概括起来,还是要求读书人具有社会责任心。

生26:我们中的大多数人,将来都会读大学,甚至读博士。当我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时,也应该让我们肩膀上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多。

生27:我的感触是,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,知识分子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。

生28:我想起初中时教室里面的一句话: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”我觉得如果能这样去做,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知识分子。

师: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”说得真好!张载的这四句话,确实为我们中国知识分子画了相。人们都说,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。我相信,每一个同学,都愿意去做这样的良心。只是,真要将它落实到行动中,还有很漫长的路需要一步步走下去。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,祝同学们将来都能以知识分子的形象,顶天立地于社会中。

(该实录收录于《有滋有味教语文》中,当当、天猫、京东等各大网站有售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
【本文地址】


今日新闻


推荐新闻


CopyRight 2018-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-3